早前有位朋友在2025年4月4日(NQ 下跌1000點當日),看淡想沽空。按照他自己的交易策略,他用 Limit Order 進場後很快被止蝕,然後 NQ 拾級而下,直指他的目標價格。
我跟他說我不喜歡用 Limit Order。
假設每筆交易都是錯誤的
我很久以前讀過一本談論交易的小書,叫《 The Phantom of the Pits 》。當中有一條規則深刻地影響我。書中說:
「 Rule 1:假設每筆交易都是錯誤的,直到市場證明其正確。」
我認為使用 Limit Order 是假定交易是正確的,會按預期運行。
舉例:
EURUSD 在 2025-03-25 London Session 有一個 Long Setup。

限價單 Limit Order 更容易止蝕
先看 (A)。如果在 Fibonacci 0.62 水平以 Limit Buy 進場,很快便會止蝕離場,然後看著價格飛升。
這裏背後反映了投機者確信 EURUSD 在 0.62 水平便會完成 pullback,再次上升。
上升的預期是準確的,不過卻被短期的波幅掃走了。
等待證據才進場
再看 (B)。如果投機者看到 Setup後,
- 先假設自己的想法是錯的。
- 那麼如何證明想法是對的呢?尋找一個價格結構作為證據。
- 等待證據出現 — 價格再度上升,改變價格結構
- 市場證明了看法真確,可以進場。
在這個精挑出來的例子 (B),進場後輕鬆的到達目標價獲利,不需要捱價。
多重時間確認 Multiple-timeframe Analysis
早期時我讀 Alexander Elder 的《以交易為生 》 《Trading for a Living 》,己有讀到他提出的 “Triple Screen Trading System” 概念。
當時就是知道了,卻並沒有深刻了解到當中的真諦。近一年開始認真學習 Price Action Trading,居然在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這套概念。
將這套 Multiple-timeframe Analysis 配合《 The Phantom of the Pits 》的規則融合起來,操作起來相當順手。
當你在大時間 (比如Daily,4H) 看到價格的方向向上,深入一層 (15M) 看到價格也是向上發展,基本上可以看到「今天」的走向會是大概率向上了。
這時再深入一層 (比如5M, 1M) 等待同一個方向出現,便可以進場。這樣市場顯示出來所有 Timeframe 都是向上,這時入場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確認,讓獲利成功率提升。
如此簡單的概念,實踐起來其實很難,要跨越多重心理障礙 – 貪念、心急、FOMO。
Trade What You See, Not What You Think
自學習 Price Action Trading 以來,我看圖表時經常會響起這句在網上一直流傳著的投機金句。
在華文交易圈有兩個詞彙:「左側交易」和「右側交易」。我理解其意思後翻譯過來就是:
「左側交易 Predictive Trading」
上文提到的 Limit Order 進場,正正體現了左側交易 Predictive Trading。以「我認為」作中心,隨之而展開的交易。
「右側交易 Reactive Trading」
右側交易 Reactive Trading,以「市場動態」為依歸,等待它給我們訊號才進場。
結語
由 Limit Order 開始,我們觸及到一些交易的底層邏輯,Predictive Trading,Reactive Trading。「我」做主導或是「市場」做主導。
要成為穩健,能持續獲利的 Intraday Scalper,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可以選擇的交易風格。我們必需讓市場做主導,在它要展開走勢時跟進,右側交易 Reactive Trading。